不要工资不怕累,人工智能抢得走咱的饭碗吗?

不要工资不怕累,人工智能抢得走咱的饭碗吗?

物是人非 2025-02-25 百科报 16 次浏览 0个评论

刘   念

《人民日报》(2025 年 02 月 25 日 第 13 版)

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力和复杂决策力,仍难完全替代

平地一声雷。个把月之间,人工智能模型 DeepSeek 从线上火到线下,由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俨然改变了现实生活。

放眼一看,你我身边兴许已有了 " 新同事 "。AI 司机、AI 主播、AI 助教、AI 医生,乃至所谓的 "AI 公务员 ",都接踵而来,科幻片秒变纪实片。人们在惊奇的同时,也不免有些 " 破防 ":这些 " 新同事 ",难不成是来抢咱饭碗的?

人工智能,确有许多亮眼表现。比如在处理大量数据、执行重复性任务、提高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甚至还有 " 不要工资不怕累 " 的特质。可见在某些层面上,人工智能确实对人力劳动构成了一定的替代性," 抢饭碗 " 一说,并非杞人忧天。

然而,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在引入了 70 名政务 " 数智员工 " 的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其相关负责人就表示,把 " 数智员工 " 称作 "AI 公务员 " 并不准确,它们实际上仅是公务员的助手,不具备单独决策能力,需在监护下开展工作。原因何在?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力和复杂决策力,仍难完全替代。

一方面,人工智能虽集成海量信息与算力,但它仍属 " 模型 ",是在模拟人类既有的认知框架,短期内还难以真正地超越定式、激发创造。另一方面,人是社会性的,多数的工作,也因人的自我实现与人际连接,而别具意义。政务服务中的面对面、心贴心,求医求学中的医者仁心、薪火相传,都能够让互动双方得到珍贵的情绪价值和人生体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

当然,并不是说,人工智能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要看到,它能带来一定程度的 " 卷 ",且并非消极 " 内卷 ",而是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扬长避短、术业有专攻。也不妨从辩证的、历史纵深的角度去看,人工智能与其说是来 " 抢蛋糕的 ",不如说更像是来 " 做大蛋糕的 "。毕竟,历次科技进步,终究是以服务于人类福祉为归宿的。

作为职场上的个人,我们有理由乐见其成,亦有理由闻鸡起舞。既适应时代发展,学会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同时也不忘锤炼 " 它无我有 " 的看家本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奋发拼搏精神的不变来应对万变,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同人工智能互利共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本文标题:《不要工资不怕累,人工智能抢得走咱的饭碗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