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首日父慈子孝,三宿过后鸡飞狗跳

回家首日父慈子孝,三宿过后鸡飞狗跳

我型我塑 2025-02-04 行业报 2 次浏览 0个评论

文 / 张天赐|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引子

" 几点了还不起?都几点了还不睡?

一天光知道待在家!一天光知道往外跑不着家!

嘴巴养得叼的很,啥也不吃。一天光知道吃啥也不干。

过年了连个衣服也不知道去买,竟在网上瞎买,一天天去拿快递。

一天天在屋里就知道傻笑,跟个深井冰一样。

一天在屋里吗耷拉个脸不知道给谁看呢。

天天就知道打电脑!

回来几天了行李箱还放在地上!

也不知道刷刷碗?也不知道扫扫地?也不知道帮帮忙?

天天说你两句话你就顶嘴?你怎么不说话,跟你说话你哑巴啦?"

以上是网上热门的段子,但可不只是段子,我身边大批朋友也总是在吐槽回家后出现的各种不适感和被嫌弃,当然这一方面是年轻人很矫情(很懒),但自己和家人明明都很爱对方,在饱受分离之苦时也总是会时刻挂念彼此,但为什么团聚后不久,就会在代际之间凸显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呢?笔者本人也是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在读,对此也很有体会,我得出的结论是 " 家要常回,但不可久呆 ",这是年轻人自适应的简要应对举措,但这背后的因果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一、场景一:朋友的挨骂和我的找骂

朋友 A 吐露回家第一天,父母夹道相迎,山珍海味变着花样做给她吃,后面好似这热情消退了,于是会因为作息挨骂,会因为吃饭挨骂也会因为不吃饭挨骂,会因为出门太久挨骂也会因为不出门挨骂,总之抱怨回来后就是挨骂来的。父母骂我们这个事情我并不觉得有问题,因为老一辈教育子女的特色就是如此,我本人很多时候在校读书想爸妈了,还有打个电话找一顿骂呢,出门在外,能听到父母的唠叨和骂声,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建立了一座情感能量站,在这个精致利己主义遍地的环境下,听到有人在意有人称道有人念叨自己,其实是莫大的安慰和动力。

我虽然对父母 " 骂我们 " 这件事情表示理解甚至认同,但是父母为什么总是会以这种方式进行表达,且总能找到骂我们的内容呢,我发现从学术视角切入去讨论这个话题非常有趣。

1. 为什么父母总是 " 喜欢 " 骂我们?

从家庭生命周期中看揭示,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已工作子女(虽然即便大部分可能未婚)都会长期离家形成原生家庭实际上的 " 空巢收缩 ",子女离巢后家庭进入形式上的 " 收缩期 ",父母已通过情感断乳完成家庭子系统的权力重组。大学生突然回归构成 " 逆向家庭化 ",即空巢反弹现象,触发了家庭角色脚本的混乱,这一混乱一方面面临着权威的再分配困境,即父母需要在 " 照顾者 " 与 " 管理者 " 角色间切换,子女则陷入 " 独立成人 " 与 " 依赖儿童 " 的身份认知分裂;另一方面显示出情感劳动过载,即家庭日常互动密度陡增导致情绪能量透支,代际对亲密距离的阈值差异引发 " 关怀暴力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天我们回家后显得 " 最亲近 ",而后在情感互动中 " 关怀 " 往往是借着强烈的情感波动所表露的原因。

2. 为什么子女总是 " 被骂的一方 "?

父辈与子代之间的沟通符码错位,即子代尤其是大学生子代,通过习得的抽象编码知识(伯恩斯坦精致型符码)与父辈的地方性知识(限制型符码)形成了较为厚实且较为固执的对话壁垒,所以子女在久别重逢后,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总会一再触碰到由双方共同建筑的对话壁垒,因家庭权威、经济主导等多重因素影响,子女多是挨骂的一方,父辈则多是施骂的一方。

3,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在 " 方方面面 " 被骂?

外出与归来这本就是一对现实存在的矛盾,而久别的子代在其学习工作场所习得的生产生活惯习与家庭固有的传统时序会自发在无意识之中进行某种较为激烈的争夺仪式。简单来说,我们本来是家庭这台隆隆作响的机械身上迸散出去的一颗螺丝钉,经过若干时间后,我们氧化变形,再次返回原先的孔洞时,必然要经过从头到尾的打磨后抛光。

例如,传统孝道的时间语法紊乱,晨昏定省、节日祭祀等仪式时间被实习、网课、游戏娱乐等现代时间制度殖民。

再例如婚育议题的议程冲突,即父辈的线性生命历程脚本(结婚 - 生育 - 置业)遭遇子代的液态生活规划(不婚不育,难婚难育),话题的发起方与话题答复方皆无法在该话题中形成有效共识,结果只能说一方挨骂。

再例如不确定性的代际转嫁,在社会层面,就业市场风险通过 " 考公热 "" 考研热 " 等渠道转化为家庭内部的教育投资焦虑,子代对自我未来职业规划的权力未必全然受辖制于父辈,而结果便是痛 " 骂 " 一顿。

另外,父母总是会特别关注子代的全部生活,这对不理解父辈苦心的子代而言,可以称为全景敞视家庭,也导致了其自我呈现的持续性耗能,父辈的 " 家庭透明化 " 传统突然遭遇子代 " 数字原住民 " 的边界意识,导致隐私权的代际认知差异的所在区域,也是 " 挨骂 " 的重灾区。外卖包装、游戏设备等物质符号也成为代际文化冲突的物化载体。

二、场景二:朋友表示,虽然知道家人无论如何都是爱自己的,但是在挨骂后第一想法还是想着逃离。其实我也有同样的疑惑,但问题不在于逃离或者不逃离,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我们,养我们的家,如何对待我们喜欢 " 骂 " 我们的家人,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段并不是说笔者在合理化 " 逃离家庭 " 这一行为,我们此处主要是先讨论 " 挨骂后想逃离 " 这一幽默行为背后的可能逻辑。

1. 能不能不逃?

好像不行,因为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的撕裂效应本身就客观存在着。

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青年群体通过高考、就业等方式实现地域跨越,形成 " 物理距离的亲近 " 与 " 精神距离的疏离 " 并存的状态。高校应届生跨省就业率已较高,这种空间位移导致家庭从 " 日常共居单位 " 转变为 " 周期性情感驿站 ",客观上强化了 " 短暂相聚 " 的相处模式,即 " 挨骂 " 之后的逃离,虽有其个人幼稚且矫情的因素,但其实是被困在时代性结构困境中的人的一块遮羞布。

2. 能不能不挨骂?

不现实。一方面,家庭渐趋核心化,且代际权威倾向消解。传统三世同堂的家族结构解体后,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占比达 60-70%。代际权力关系从 " 垂直权威型 " 转向 " 水平协商型 ",父母难以通过经验优势建立绝对权威。春节期间的家庭矛盾高峰(心理咨询量增长 40%)印证了新旧观念碰撞的剧烈程度。

另一方面,教育扩张带来了巨大的认知鸿沟。例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 的现状,使得大学生群体形成独立于原生家庭的知识体系。当子代谈论 " 内卷 "" 躺平 " 时,父母辈仍固守 " 铁饭碗 " 思维,这种认知断层导致深度交流障碍,传统的执念和高等教育的体系社会化成果分别作为代际双方的兵工厂,交流时炮火不断的有趣局面实在难以避免。

根据笔者的观察,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零工经济、远程办公等新业态,解构了 " 成家立业 " 的传统人生脚本。年轻人在经济半依附状态(不少应届生接受家庭补贴)与精神独立诉求间摇摆,家的 " 避风港 " 功能与 " 束缚感 " 形成张力,导致在 " 家要常回但不久待 " 的定律有了更多扎根土壤。

3. 是不是我们在找骂?

是的。找骂的原因我归结为三个常见的点:一,隐私认知差异的情况前文虽已经提及,但此时我仍想再次解释。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年轻人,尤其是 00 后一代更强调 " 自我主权 ",这与传统家庭 " 无边界渗透 " 的相处模式产生冲突。短暂归家既能满足情感需求,又可规避隐私侵犯风险。二,当代年轻人是成长于 " 鸡娃教育 " 的一代(90 后 /00 后中半数以上有过课外培训经历),对原生家庭的管控存在条件反射式抵触。心理学中的 " 白熊效应 " 在此显现:越是曾被严格管束的个体,在成年后越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来维持心理平衡。三,年轻人越来越面临着角色转换的过渡焦虑,他们大多正处于 " 准社会人 " 的身份临界点,家庭场域容易激活其 " 孩童角色 " 惯性。哪怕用 " 身边的统计学 " 也可得出结论:年轻人返乡后会出现 " 行为退化 "(如依赖父母做家务)的现象,这种角色混乱催生了 " 及时抽离 " 的心理需求。另外," 逃离 " 这一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有潜在的社交媒体的情感代偿的影响。因为即时的通讯工具虽维系了日常联系(例如忽冷忽热的 " 相亲相爱一家人 "),但碎片化交流无法替代深度情感联结。这种 " 数字亲密 " 与 " 现实疏离 " 的悖论,使年轻人更倾向通过高频次、短周期的归家来维持情感账户平衡。作为 " 骂 " 中的客体,被骂是无比正常的现象,而骂后又想着 " 逃离 " 这一冒险行为遭遇父代的抨击实属意料之中。

三、代际互动中需警惕的关系异化现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以下几点较为常见的异化现象:

一是餐桌政治与话语权争夺。即家庭饭局成为代际权力展演的剧场。年轻人在外卖自由(美团数据:90 后 00 后外卖占比约 70%)与传统共餐义务间摇摆,通过控制在家用餐频率(如每周 3 次家庭聚餐 vs.5 次外卖)实现话语权的渐进式重置。

二是数字反哺中的权威重构。父母,尤其是在超长教育循环中默默付出的父母已被劳动规训完全,不具有子代对现代技术的敏感力与掌控力,子代往往乐意与传授技术性技巧给父代,却较多的避免父代的生活经验传授给自身。手机电脑操作等技术代差颠覆了传统知识的传递方向。这种数字反哺带来的微妙权力反转,使年轻人更倾向用 " 技术支教 " 等短期介入替代长期共处,维持新型权威平衡,以期在家庭中获得更高地位。

三是礼物经济的符号博弈。节日红包、网购寄送等物质往来,演变为情感连接的计量工具。拼多多数据显示,青年给父母下单农产品的客单价集中在 50-100 元区间,这种标准化、可量化的关怀方式,实质是规避深度情感绑定的符号策略。

四是情感资本主义的理性计算,家庭关系被纳入情感经济学框架,年轻人开始衡量 " 情绪价值投入产出比 "。某瓣平台 " 原生家庭伤害 " 小组数十万成员的发帖显示,68% 用户会制定 " 探亲情绪管理预案 ",包括设定居留时限、准备话题白名单等,将亲密关系转眼间就解构为可调控的情感工程。

四、现代年轻人与家庭、家人、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正常嘛?

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形式如何,而在于自我立场的设定和亲密关系的认定。家,始终应该是生命的起点,也是初级社会化的场所,它是一个人的本,是一群人的梦,是不可割舍和难以忘怀,是生而为人的第一站,是可以包容唠叨、辖制、奉献、牺牲乃至短暂 " 逃离 " 的场所,但不该出现只有自我、只要算计、只剩遗忘、只好抛弃的精致行为。

从流动现代性中的锚点哲学看," 家要常回,但不可久待 " 的本质,是原子化个体在流动社会中发明的动态锚定术。

我想,只要年轻人不忘本,不忘记自己从何处来,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不要太自私和太自我,那么这种互动模式就既非对传统的背叛,也不是对现代的妥协,而是在时空压缩的生存境遇下,用间歇性在场维持连续性认同的生存策略。这将会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家庭互动方式,或许将成为人类应对加速时代的基础情感算法,重新定义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的当代内涵。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生活安排日历,本文标题:《回家首日父慈子孝,三宿过后鸡飞狗跳》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
网站统计代码